牛刀传媒官网

罗国正|美的灵魂相遇 , 折射出灿烂的精神火花

 二维码 97
发表时间:2022-01-11 20:16

美的灵魂相遇 , 折射出灿烂的精神火花
—— 记 参观谢鼎 铭 大师 的《丝路永恒》画 展和联想

罗国正
(2022 年 1 月)


3.png


1.png


2.png


2021 年 12 月 25 日,我如约 坐 上广东省典当
行 业 协会 张曙 会长 新驾 的奔驰 , 风驰电掣地 直奔充
满辉煌奇迹的城市 —— 深圳 。 我见张会长将车洗得
黑亮亮 的 , 事 前又反复叮嘱我一定要参观这次画展 ,
我知道有 “ 使命 ” 所在。
车上 只有我与张会长两人 , 无话不谈 , 非常愉
快 。 当然 , 主要话题是谢鼎 铭 教授 。 张介绍说 :“ 谢
大师 四十 年前 已 是我的老师 , 他的成就辉煌 , 尤其
突出在 水墨画上 , 属大师级的 , 是我一直以来非常
敬佩的人 。”
我问 :“ 为什么反反复复 地 一定要我到场呢? ”
张 说 : “ 谢大师非常喜欢你写的文章 , 特别赞
赏你的美学观点 , 他想你从学术的角度 , 对他的作
品,对他这次画展,为他写篇文章 。”
因为我从来未见过谢鼎 铭 教授的画作 , 我非常

自信地开玩笑说 : “ 为他写篇文章,强化 他 和作品
进入永恒 ?大哥 , (张曙 的年龄比我大,关系又比
较密切,这是我长期对他的尊称 ) ,我是感悟主义
和顿悟书画艺术创始人 , 我的文章 , 尤其 《 美学心
得 》,在这世界上影响很 大,我写的会强化永恒 !”
张 说 : “ 当然 , 你为他写文章会有正面作用,
但我的老师绝对是大师级的人物 , 他的作品本身 已
具有永恒的价值 !”
这个年头 “ 大师 ” 满天飞 , 有不少是骗子 , 甚
至不少人 , 他们是否出于妒忌 、 吃醋的心态呢 , 还
是其 它 , 写了不少的文章 , 说我们这个时代没有 “ 大
师 ” 。 我心想 , 我们处在伟大的时代,怎么可能没
有 “ 大师 ” 呢?相反 , 我认为 , 由于这些人见识少 ,
他们认为很多的所谓大师 , 如果放在世界级的平台
上,我认为基本上都不是 “ 大师 ” 。 但是 , 张 曙 会
长说他的老师是大师 , 我还是相信的 。 因为张会长
为人比较稳重 , 长期以来讲话注意分寸 , 是中国典
当行业中的老行尊 , 是中国典当行业协会的副会长 、
广东省典当行业协会的会长 , 在广东省典当行业里
是绝对权威,在中国典当行业中具有崇高的威望 ,

他见多识广 , 阅人无数 , 见过不知多少的艺术品和
珍贵物品 , 应具有一定的审美水平 。 所以 , 我相信
他对他 的 老师的评价 。 我记得 , 我比较正式 地 被人
称为大师 , 是在 2006 年 《 广州日报 》( 英文版 ) 发
了个奖牌给我,里面称 “ 罗国正大师 ” 。 前几年 ,
在一次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的会议期间 , 中山大
学蒋明智教授 ( 他当时是中山大学考古系主任 , 带
博士后的教授,又是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 )
曾当 着一批文化人叫我 “ 大师 ” ,当时众人只是微
笑 , 态度 象不置 可否 , 蒋教授好像发现了什么 , 立
即补充了一句说 : “ 他真是大师,我经常读他的文
章,看他写的每 一 期 《 美学心得 》 ,学习了不少东
西 。”
张 曙 会长又说 :“ 谢大师刚发短信过来 , 他中
午请我们吃饭 , 他已到餐厅了 , 在等我们 。 ” 我说 :
“ 好的 , 回复谢教授 : 我们马上就到 啦 ! ” 这时 ,
我心想 : 马上要见到老前辈的大师了 , 相见会碰出
什么艺术火花呢?不管怎样 , 这都是学习的机会 ,
对人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, 就不会出大问题 了 ,
坦诚交流 , 还会碰撞出精神火花 ! ”

我们到了深圳市新世界中心大厦餐厅 , 张会长
把他的老师和我都介绍了一下 。 我和张会长都穿上
冬季的大衣了 , 眼前 八十三 岁老人家谢鼎 铭 教授还
是穿着花衣短袖 , 脸色红润 , 慈眉善目 , 声音洪亮 ,
给我的感觉真是童心未泯的高人 啊 ! 三人边吃边聊,
谢大师对我说 : “ 我 一见到你 , 感觉已跟你认识了
几十年 啦! 你有印象吗? ” 我的脑海 象 闪电一样 ,
猛然回到2006 年的一次以我 的作品 为主 的 书画展
上,当时很多书画家也参展,国内外书画界 、 党 、
政 、 军 、 商界 、 宣传媒体 、 民 众 等 人头涌动 , 源源
不断 地 来参观 , 并购买不少书画作品 。 有部分作品
赠送给 乘 哥德 堡 号前来广州访问的欧洲客人等 。 这
画展期间 重要的贵宾就是谢鼎 铭 教授 , 谢教授当时
给我的印象 是 : 气场很大 , 说话非常专业 。 跟 着 我
一 齐 参加画展在现场作画 的 一大批美术专业高材
生 , 都是谢教授的学生 , 都异口同声 地 、 毕恭毕敬
地 叫 “ 谢教授 ” 、 “ 我的导师 ” 。 面对着一位具有这
样崇高地位的前辈 , 我是初出茅庐的书画家 , 心里
是有点压力 , 但谢教授慈祥的笑容给我信心 。
我立即回答 :“ 记得在 2006 年的书画展上 , 我

们聊过一段时间 , 我和画家们用水瓜壳绘画 , 有人
叫水瓜壳流派 , 有人主张丝瓜 瓤 画派 , 谢教授您建
议叫 “ 水瓜壳画派 ” , 后来 , 我和大家都接受了您
的建议,最后定名为 : 水瓜壳画派 。”
谢教授说 :“ 你的记忆力很好 。”
这里要说明一下 , 围绕着画派 起名 的问题 , 有
多种意见 。 提出 “ 水 瓜壳 流派 ” 建议的 , 主要考虑
会在文化产业方面的扩展 , 定了 “ 画派 ” 就有不便 。
《 广州日报 》 的领导 , 提出了 “ 丝瓜 瓤 画派 ” 的名
字 ( 他是书法家 , 当时也送了多幅作品参展 ) ,主
要的原因是 : 广东省以北的人 , 不知道什么是 “ 水
瓜壳 ” ; 有个著名的作家到现场看了我的画作之后
说 : “ 你只是从技法上有了一些新做法,构成不了
什么画派 。 ” 他显然没有理解到 : 技法与灵魂 、 顿
悟之间的辩证关系 。 现在回想起来 , 谢鼎 铭 大师一
看了我们的画展 , 就提出了 “ 水瓜壳画派 ” 这概念 ,
是高瞻远瞩的 。 因为这个概念明确 四 个方面的问题 :
一是指出这画派的发源地 ; 二是这画派所使用的主
要创作工具与众不同 ; 三是这画派的作品具有原创
性 ; 四是为后来建立顿悟画派 、 顿悟书画艺术 , 形

成重要理念 、 技法 的支柱 力量 ( 因为单纯用水瓜壳
作 工具 已不能囊括 其形式和内涵 了 )。
接着 , 谢教授问 : “ 当时大家一起创作为纪念
的那幅作品现在哪里呢? ”
我 答 : “ 当时被老 余 先生 的 一 个得意的、 年纪
才 十 岁 的弟子 收藏了这幅作品 。”
为什么谢教授 会 对这幅画的印象这么深呢?
我解释一下,2006 年我的书画展期间,老余先生
当时已 是七十 多岁 的人 了 , 他 是 亲 自带 十 多个他的
学生 、 徒弟来到书画展现场参观 、 学习书画艺术 ,
年龄最小的只有 九 岁 , 年纪最大的才 十六 岁 , 他要
求他带来的弟子加入水 瓜 壳画派 。 为了纪念这次活
动 , 由我起笔 , 所有在场的书画家 、 老余先生的弟
子都参与创作 一幅作品 。 我记得最后是由我落款 写
“ 水瓜 壳 画派传人 ” , 大家写上了名字 , 然后盖章 。
老余先生就指定将此作品给了 他 一个才 十 岁的 、 非
常醒目的 弟子 。 这幅画具有非常高的纪念价值 。 老
余先生没有门户之见 , 带领他的学生来加入我们的
水瓜壳画派 , 为了他们掌握最新的技法 , 用灵魂去
创作更多的原创作品 , 为他们铺垫远大的前程 , 不

计较个人的得失 , 让他的弟子来求学我这晚辈 , 这
种高风亮节的行为 , 实 令我敬佩 。 老余先生人品甚
高 , 写到这里 , 使我回想起我与老余先生一些交往
趣事 : 2003 年我在广州著名的书画一条街文德路
办了个书画展,当时是这条街最大的一个 书 画展 ,
广州青年美协也在我的书画展里搞活动 , 国内 、 国
际不少顶级的书画家 、 官员 、 企业家 、 知名人士和
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来参加活动 、 参观 、 交流 。 大
家现场创作 、 评点 、 互换作品 , 等等 。 我往日的同
事调到广东省文联工作 , 负责省文联在文德路的创
作基地 ( 里面有很多个条件较好的创作 室 ) 。老余
先生和一批书画家也经常在这基地里最大的创作
室 搞书画创作 , 这基地离我的书画展现场很近 , 我
的好朋友 、 老同事也带上很多他的领导 、 朋友 、 画
廊老板等来我的 书 画展参观 。 记得省文联的领导特
别赞赏我画的一幅双鱼图 ( 我通过这幅画 , 用小字
来说明太极 、 阴阳 、 《 矛盾论 》 的观点 , 是我产生
九维时空理念的思想根源 ) ,领导说我的小字写得
特别好 。 由于省文联 这 创作基地离我的 展场近 , 老
同事也常邀我到他们那里进行创作 、 交流 。 自 此之

后的几年里 , 我偶尔也到文德路他们的创作室去创
作,老同事擅长将各方面的人组织起来一 齐 活动 。
既 有在文联的创作基地活动 , 也有外出活动 , 影响
力 、 效果都良好 。 我也常在这省文联的最大创作 室
为多 届 的共青团老干部们创作了不少的作品 。 老余
先生是这里的常客 , 他的书画造诣非常之高 , 常 出
佳作 , 为人沉稳 、 低调 , 极少讲话 , 自然非常受大
家爱戴 。 这里的书画家有的擅长楷书 , 有的擅长行
草 , 有的擅长山水 , 有的 工虾 、 工 牛 , 有的 是装裱
高手等等 。 人多容易口杂 , 有名利的地方就 易生 攀
比 , 惹出是非 。 外行人可能不知道 , 中国书画的艺
术境界,还有一个能用什么笔为标准 , 如 :短锋 、
中锋和长锋 。 没有一定功力的书法家 , 是不会使 毛
笔长锋 的 , 这也是有功 力 的书画家用来攀比 、 欺负 、
或教训不够功 力 的书画家的有力武器 。 我有几个学
生 , 就被一些老书法家用长 锋 弄到他们非常尴尬 ,
写不出好字来 。 在定格这三种 锋 的基础上,又分 :
羊毫、狼 豪 、猪棕毫、鼠毫、牛鼻毛 笔 、 鸡毛笔 ,
各种鸟毛的笔 , 茅龙笔 、 排笔 、 水瓜壳笔 、 椰棕笔
等等 , 每种笔又分 : 大 、 中 、 小 、 特大 、 特小五种 ,

还要熟识不同的纸质 、 布质等产生的效果 。 我认为
最高境界是用孔雀毛笔。因为这种笔 , 最有灵气 、
非常柔软 , 而且是长 锋 中的最长 锋 , 特别难 使 。 胜
在这些笔 , 我很早就一一都用功练习过 。 我曾遇到
过 多个 书 画 家拿他的鸡毛笔出来对我说 : “ 我已练
到鸡毛笔了 , 罗老师您能用什么笔呢? ” 口吻带有
挑战性 的 , 我只好从皮袋 里 拿出孔雀毛笔 , 很温和
地 说 : “ 我是用孔雀毛 笔 的 。” 后面就不用解释了 ,
他 们 知难而退 。 在这些书画家中 , 老 余 先生是一个
非常厚道的人 , 我记得有一次在创作现场 , 我的创
作需要一 支 很好的小字笔 , 否则难以显示我的水平。
如果不怀好意的书 画 家 , 就想你当众出丑 。 这 时 ,
老 余 先生 立即将他 最好的小狼豪 递 上给我 , 他那笔
确实好用 , 让我顺利 地 展示才华 。 他还将此笔送给
了 我 , 为我以后大量的作品 落款 , 增加了灵 光 。 我
这里还有一个老 余 先生的有趣的故事告诉大家 : 有
一天 , 我有空闲 , 到了省文联文德路的最大的创作
室 , 不知道是不是刚才那帮书画家吵 了 架什么的 ?
因我知道 , 有一个年纪很大的 , 又有什么大书法家
证书的 、 脾气很火爆的 , 其实水平很一般 , 但大家

也不好意思跟他顶撞 , 因为搞不好随时会发生冲突 。
我一进门 , 就见到老余先生画了一幅相当漂亮的国
画 , 内容是 : 在一个小鱼塘上 , 中间只有一根小竹
竿插在鱼塘中间 , 旁无一物 , 只有一只蜻蜓蹲在竹
竿顶上 。 老余先生对着大家解释说 : “ 这样就没有
矛盾了吧 ? ” 我笑着说 :“ 这样还会有矛盾 。” 老余
先生问 :“ 为什么 呢? ” 我说 :“ 如果孙中山先生搞
革命时 , 抓你当反革命 。 因为您独 撑清廷 ( 蜻蜓的
谐音 ) 。” 于是大家就笑了 !
新世界中心大厦餐厅的饭菜美味可口 , 我们三
人继续边吃边聊 。 我问谢鼎铭教授 : “ 听说您很欣
赏我的文章 , 我的文章很多 , 您到底是欣赏我哪些
文章呢? ”
他拿出手机打开 , 指着里面的一篇是我 著 的
《 感悟主义 的 基本原理 》,然后说 :“ 你这些文章 ,
对整个世界各种理论体系冲击很大 。”
这回真的遇到知音了 , 老人家这么大年纪 , 还
这么努力学习 , 还抽时间认真读我的文章 。 他的每
一个表态 、 反应都这样精准 、 到位 , 人间少有 , 使
我内心更加敬佩他 。

他又说 : “ 真正的书画作品 , 是需要用灵魂来
创作的,我的作品是用灵魂创作的 。 你讲的感悟 ,
是需要灵魂的, 是 与灵魂有关 。”
我说 :“ 我提出的 “ 感悟主义 ” 、 顿悟画派 、 顿
悟书画艺术 , 就是用灵魂来写文章 、 来创作艺术
品 。”
谢教授说 :“ 现在一大批中国最出名的书画家 ,
他们不是用灵魂来创作的 , 而且他们的作品很容易
就被人临摹出来 , 真正的灵魂之作 , 是很难被人临
摹的 , 很多是无法临摹的 。 其实这些所谓的大 书画
家,他们所谓的创作 , 多数是临摹 。 ” 然后 , 他列
举了一批的书画家的名字 , 还挑了几个书画家的作
品 作 出了点评 , 具体指出了他们所谓的作品的要害
之处 。
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 , 我 长期认为 : 书画艺术 、
或其 它 艺术有 五重 境界 , 一是对着样板 , 包括字帖 、
名画 、 实物 、 经典戏剧 、 音乐 、 电影 ( 当然也包括
人物 、 自然风光 ) 等等 , 进行临摹 、 或模仿 ; 二是
在非常熟练的基础上 , 不需要对着 临摹 、 摹 仿 的客
体 、 或对象 , 就可以 “ 默临 ” 出来 ; 三是创作主体

长期习惯了的做法 , 通过记忆 、 甚至本能 地 重复了
出来 ; 四是 按旧的主题 , 将已有的东西 、 早装入了
脑袋里的东西 , 根据创作的需要 , 东拆西借 , 重构
出新的作品 ; 五是运用全新的理念和技法 , 根据特
定的 、 不可复制的情景 , 全新 地 创作出来 。 我将这
见解 向他表达了 。
谢 鼎铭 教授很认真 地 向我和张 曙 会长介绍说 :
“ 我为了这次 《 丝路永恒 》 的画展 , 准备了很多年 ,
我走访了丝路沿途的国家 , 对很多自然风光和城市
进行采风 、 写生 、 摄影 , 很多作品都是我的灵魂之
作。
“ 画展第 一 幅作品 《 天下第一山 》 ,是我画的
井冈山 , 毛主席能 将 这座山作为根据地 , 真是 ‘ 真
命天子 ’ 啊 ! ”
谢教授这么一说 , 看来他是对井冈山和里面的
主要人物有深切的认识和理解后 , 融入了他的灵魂,
才创作出 《 天下第一山 》 这 幅 作品 , 我在期待着能
一 见 作品的真容。
我说 : “ 井冈山的自然原貌保护得比较好,不象其他的名山 , 有很多雕刻和人为的 造作 , 它与周围的山形成像巨大的莲花 , 一层一层地包着 , 易守难攻 , 尤其是在上世纪二 、 三十年代 , 是造反 、 建立根据地最好的地方 。 如果现在 , 有卫星导航 、 无
人机 、 导弹等等先进武器的时代 , 就没有这么大的优势了 。 井冈山的 内涵 丰富 、 深奥 , 文化不够的旅游者看不懂 。 ”
谢教授接着说 : “ 我属于岭南画派,师从关山月 、 黎 雄才 。 岭南画派的画家们 , 很少画海的 , 我
的画很多是画海的 , 这也是对岭南画派的一个补充
吧 ! 我的家乡是广东阳江 , 在海边长大 , 对海有特
别深的感情 , 尤其对 “ 南海 一 号 ” 的打捞 , 触动了
我的灵魂,我画了系列与海有关的作品 。 ”
谢鼎 铭 教授对自己的身世也 作 了一些介绍 :
“ 我 一九五七 年 进 入了广雅中学 , 那个时候政审是
很严的 , 一般人都进不了广雅中学的 , 我的同学都
是高干子弟 , 上学放学时 , 校门口很多高级轿车在
接送学生 。 大家都知道 , 那个时候一 般 老百姓的收
入很低 , 连单车都买不起 。 但我的成分不好 , 政审
这么严 , 为什么能进广雅中学呢?省的一 位 领导对
我说 :‘ 可能是你爸爸为共产党 作 出了特殊贡献吧 !’

后来读大学 , 我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。 我在广雅中学
读书时 , 数理化是全班第 一 名的 , 但我对艺术也很
感兴趣,音乐 、 画画方面的活动我也经常参加 。 ”
然后他列举了一批他的同学是将帅 、 高官 、 名人之
后。
我想 , 像谢鼎 铭 教授少年就成才的人 , 如果早
年遇上大的机遇 , 让他一直能尽情发挥 , 前程无量 ,
今天该将是怎么的样子呢? 不管 风云 如何 变幻 , 他
的文化底蕴深厚 , 画作定会有内涵 , 他今天已是大
师级的画家 ! 不然的话 , 张曙 会长是不会这样极力
向我推 介 他的老师的 !
说着说着 , 我们已把午饭吃过了 。 谢教授问 :
“ 先安排你 们 休息一下,下午再看画展吧 ? ”
张 曙 会长说 :“ 先到展场拍个照吧 !”
大家坐电梯到楼上的 “ 谢鼎 铭 艺术馆 ” , 观看
谢 鼎铭 中国画作品 “ 丝路永恒 ” 画展 。 展厅迎面而
来的第 一 幅作品 , 就是 《 天下第一山 》 , 雄伟的井
冈山 , 在谢教授层层的彩墨叠染 下 , 在满天的红霞
映照里 , 既 有宏大的气象 , 又有细致的描写 , 气势 、
气场之大 , 使人的灵魂产生强烈的震撼 。 这应该是

谢教授 下 了硬功夫的精心经典之作 。 我们就以此画
作为背景合个照 , 让永恒的作品 , 为我们的友谊留
下长久美好。
我们早已提前准备好贺礼 , 张 曙 会长将 “ 德艺
双馨 ” 的书法作品送上 , 与谢教授合照 ; 我将我的
两本书 《 感悟主义 》、《 罗国正书画集 》 送上 , 并合
照 ; 再 三人合照 。 谢教授请我们进入他的创作室 喝
茶 , 边聊天边休息一下 。 我们一进入创作 室 , 令人
为之一震的 是 , 见到一张用红木造成的 , 长和宽都

超夸张 大 的创作台 , 室 与台虽无言 , 但 已 非常肯定
地 告诉每一个人,这是大师级艺术家工作的场所 ,
尊敬之意 油 然而生。

在边喝茶边聊天时,谢教授对我们说 : “ 我先
不对作品介绍 , 你们先全部看一遍后再说 , 我 才 向
你们 逐幅 介绍 。”
于是 , 我和张会长逐 幅 逐 幅地 细细欣赏谢教授
的作品 。 这画展以中国的水墨 、 水彩为主 , 还有唐
卡画 、 敦煌 类 画 、 钢笔画 、 油画等 。 以水 、 陆 两路
的丝绸之路沿途的风光 、 故事为主线 , 偶尔穿插一
些其 它 内容 。 谢教授将 他 的理念转为 具象 , 多是 以
海 、 船 、 月亮 、 太阳 、 山 、 树 、 人物等 , 以海 、 船 、
月亮为主描述故事 。 在我观看很多的书画展中 , 很

多是占地相当大 , 动不动就一千几百幅作品 。 但我
不觉得他们的书画展大 , 匆匆就走过场了 , 也极少
作品留下深刻的印象 。 而谢鼎 铭 教授这次画展总共
的作品才 七十八 幅 , 大多数作品的画幅都较小 , 却
非常吸引我看 。 给我的印象是 , 这个画展很大 。 为
什么会这样呢?非常明显的原因是 : 这画展涉及的
时空非常之大 , 文化内容非常丰富 , 纵横万里 , 穿
越千万年,伟大的灵魂在飞 越 过大量的历史事件 、
自然风光 、 著名的景点之中 , 以磅礴的气势 , 放射
出精神的光芒 ! 谢鼎 铭 大师是无愧于时代的 丹青 高
手 , 他有家国情怀 , 文化修养 , 思想内涵 , 很高 造
艺 , 用心去构思描画 , 可以说 , 绝大部分的作品都
是他的灵魂之作 。 使我想起唐朝诗人刘禹锡的 《 陋
室铭 》 名句来比喻这次画展 : “ 山不在高 , 有仙则
名 , 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 。 ”
我们回到茶 座 上 , 与谢教授交谈 。 首先我表示
对谢教授老当益壮 , 志在 千里 , 十 多年来游遍一带
一路的千山万水 , 一座座城市 , 并创作出大量的作
品 , 表示敬意 。 通过参观 , 让我这个晚辈在绘画方
向 上得到 很大的启发 , 尤其是在捕捉瞬间 即逝 的 景

物 中 , 用画笔将 美 保留 , 灌 以博大的思想 , 使观看
者灵魂触动 , 让瞬间变成永恒 , 使我有新的领悟 。
我们在谈话间 , 很多书法家 、 画家也陆续到场 , 今
天又是 适逢谢氏宗亲 在深圳聚会 , 来自各地的谢氏
宗亲如潮水般涌向 “ 丝路永恒 ” 的画展 。 谢教授一
边 招待 来自四面八方的书画家和亲朋 , 一边又和我
们谈他的艺术创作 。 突然 , 谢教授站起来对我们说 :
“ 让我逐 幅 跟你们介绍吧 ! ” 当时很多人还未意识
到怎么回事。
我们又回到展场 , 谢教授专门为我和张会长从
第 一幅 《 天下第一山 》 开始逐 幅 介绍 、 讲解 , 将当
时游历的过 , 创作的理念和构思 , 创作的过程 , 讲
得较为细致 。 慢慢越来越多人来围观 , 人们发现谢
教授专门特意为我们讲解 , 我偶尔也穿插几句评说,
人们肯定知道我们是非常重要的客人 , 很多人频频
地 对我微笑 、 点头 , 并用录像机 、 手机为我们拍照 、
录像 。 人越来越多 , 场面非常热闹 。 八十三 岁老人
家谢教授继续专心 地 讲解 , 我继续不时穿插几句评
语, 话 到妙处时 , 赢得大家一片掌声。

精彩的画幅 、 精彩的互动瞬间和热烈的掌声太
多了 。 这里选几个令我特别感动 、 经典的片段 , 向
大家介绍一下 :
一、 当我走到题为 《 打捞南海 一 号主力船华天
龙全景 》 这幅画时 , 我被画面所震撼 , 画家是运用

远距离大视觉描写 , 下半部分是用浓墨表现层层的
树木和海滩 , 上半部分是浓淡墨相间 、 中间加点淡
蓝色,表现无边无际的 南 海 , 和天空浓云密布中 ,
露出了一线蓝天和霞光 ; 中间一片淡黄里 , 画有巨
大的红色的华天龙吊船将 “ 南海 1 号 ” 刚吊出水面
的瞬间,华天龙吊船的前后画有一群海鸥飞翔。
谢教授向我们讲解 : “ 南海 1 号从沉没海底至
今已八百年 , 估计有人死亡 。 美术学院有的教授赞
我 :‘ 你选这个瞬间和角度成画 , 真是了不起 。 ’ 因
为很多画家选了另一瞬间和角度 , 则意义就大不同
了 。 这瞬间 , 就是画出了 ‘ 重见天日 ’ 的意思 , 人
们围绕着 ‘ 重见天日 ’, 会有很多触动灵魂的联想 ,
例如:很多冤假错案的平反等等 。 ”
我补充说 : “ 这不单是记录了历史的瞬间,还
具有象征意义 。 象征着从黑暗走向光明 , 象征从沉
没 走向浮 升 , 象征苦难时代的结束 , 幸福生活的开
始 !”
这时全场一片掌声 , 谢教授的画作之所以充满
魅力和气场 , 就是用灵魂来创作 , 外化他高超的技
法 。 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大量的作品所缺乏的核心

的 、 关键的元素 , 也是很多世人审美时不懂 得的 要
点 。 不像有些所谓的书画家 , 耍耍小聪明 , 玩玩雕
虫小技,以博多一 碟 “ 咸鱼蒸腊肉 ” ,没什么意思
的 , 大师就是大师 , 正是 : 一船 带出万重浪 , 波涛
惊醒世上人 。
二、 谢鼎 铭 教授有系列的画作与海 、 与帆船 、
与南海 一 号有关 , 我为什么选这幅 《 南海 一号 》 来
讲呢 ? 除了进一步强化前面讲的那幅印象外 , 这幅
画有很丰富的内涵 , 令人 品 味无穷 。 这幅画的下半

部分 , 是画着浓黑的树荫在中间 , 向上和向左右展
现出 四 个乌黑的沙滩 , 有的画家认为 , 每个滩头象
征 二百 年 ,刚 好是 八百 年 。 谢大师也同意这说法 。
画面的上方是层层乌云密布 , 乌云 下 面的云彩相对
淡些 , 扬起三个白帆的全白色的 “ 南海 一 号 ” 在风
雨中航行 ! 按常识可知 ,“ 南海 一 号 ” 的帆和船不
可能这么 白 , 并全白的 。 为什么谢教授将其都 画 成
全白的呢?我正在想这个问题时 , 谢教授仿佛知道
了我的心 思 ,他解释说 :“ 这船可以是 画 当年正在
行驶中的船 , 也可以想象为沉 没 后成了神 船 。 民间
认为 , 上白色是吉祥的,如果上错色 , 就是鬼 船 ,
有 凶兆 。”
哦 ! 我明白了 , 谢教授是用太极 、 虚实的思维 ,
使人联想到过去 、 现在与未来 , 使人思考 到 物质与
精神 、 财富与风险 、 平湖秋月与 恶 浪险滩 …… 。
谢教授又讲 解 , 据 有 记载 的 ( 不包括无记载的 ):
千百年来 , 海上丝绸之路沉没了 一 万多条船 , 死了
不少人 , 损失了多少财富?目前只打捞起一艘 “ 南
海 一 号 。”
我是这样领悟的 : 谢教授画这幅在风雨航行的

“ 南海 一 号 ” ,是代表着千百年来在古代航海条件
这样差的时候 , 还有无数的勇士为了追求幸福的生
活 , 不畏风高浪急 , 在前程未卜的情况下 , 用青春
赌未来 , 前赴后继 地 远征 , 有 幸 者 , 可归来 , 不 幸
者 , 葬身大海 , 用胆魄 、 用意志 、 用辛勤的汗水以
致生命 , 书写出 宏 大而又悲壮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历
史画卷 。 记录了千千万万个 “ 望夫归 ” 的 苍凉情景 。
谢教授 画这幅 “ 南海一号 ” ,象征着 : 海上丝绸之
路的精神 , 永恒不灭 ! 烈士之魂不怕阳光 , 但愿 “ 南
海一号 ” 和千万只沉船 , 都可以成为神 船 , 象 民间
故事中的妈祖一样 , 世世代代为中华民族的 征 航保
驾护航 , 在星辰大海中乘风破浪 , 复兴我中华 , 无
往而不胜 !

三、 当大家移步到 《 秋色艳 胡杨》 这幅画时 ,
谢 鼎铭 教授很兴奋地对大家说 :“ 有的画家对我说 ,
人家画 胡杨 , 很多都是画在阳光猛烈下的胡杨 , 胡
杨的叶子比较稀疏 , 叶子的颜色是单一的 , 你却画
在夕阳中开着茂盛多彩叶子的胡杨 。 ” 我 对谢教授
说 :“ 他们不理解您的心境 。”
这幅画是谢 鼎铭 教授 画 于 二 0 一八 年 , 他老人
家刚好 八十 岁 , 是为了 八十 岁的纪念 、 励志 , 还是
其 它? 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布置这幅画的 : 从左
下方 , 挺立到画面 的 上方是一颗粗壮 、 枝繁叶茂的
胡杨 , 在墨色 、 啡 色作为深层叶子底 上 , 布满黄色 、
蓝色的叶子 , 在远方淡黄色的夕阳照耀下 , 胡杨显
得婀娜多姿 , 入目这些的瞬间 , 使人忘记胡杨周围
是极其恶劣的环境 , 忘记了这荒无人烟 、 随时风沙

四起 , 忘记了曾经的古堡变为 断壁残垣 , 忘记了千
百万年在驼铃声声中 的 无数 壮士葬身 在 这 沙漠 ! 胡
杨能 任 凭风沙暴肆 , 在干旱 、 严寒 、 盐碱 的侵蚀中 ,
千年不倒 , 长得如此优雅 、 骄傲 , 这不就是象征着
英雄的本色吗?这不就是谢 鼎铭 教授在 八十 岁的
年华 , 展现出他的伟大精神和气魄吗?他的作品将
如 他的名字一样 , 象 青铜铸的鼎 , 似 黄金上刻的铭
文 , 将与世长存 ! 这就是作为感悟主义和 顿悟书 画
派创始人的我 , 对谢教授这幅作品的解读 。 至于那
些在热恋中的 青 年人 , 或有黄昏恋的情侣 , 他们在
细看画时 , 可能又有另一番感悟 ! 不管环境多么的
恶劣 , 有爱 , 有阳光 , 就有希望 , 就有温暖 , 灵魂
就有愉悦 !

四、 在画展里 , 我突然发现有一组画与谢教授
前面雄 浑 风格的作品特别不同, 是 显得特别鲜艳 、
细致 、 活泼的作品 。 我与 张曙 会长被吸引驻足于画
前细细地欣赏 。 这组画超过 十 张 , 是敦煌壁画的风
格,精工细 划、 线条流畅 、 上色准确 、 对比鲜明 ,
描绘的都是药师如来像 、 菩萨像 、 金刚 像 、 飞舞中
的仙女 、 乐女等 , 个个都是莲花 生相 , 使人顿悟 贝
叶真经 , 有令人上香跪拜的力量 。 能画出这 组 画的
人 , 显然是长期受过艺术熏陶 , 同时又受到佛教文
化 、 敦煌艺术的感染 , 用 虔诚 、 清静的心境 , 认真
细致 将修炼的功 力 创作出来的 , 显示出艺术的特有
魅力 。 这 组画 是谢 鼎铭 教授的女儿谢 雯 的作品 , 父
女两人的作品 , 使人有 “ 日月同辉 ” 的感觉。


在参观 、 学习 “ 丝路 永恒 ” 画 展中 , 一边是谢
教授热情洋溢的讲解 , 我也时不时穿插一些我的评
论 。 谢 雯 女士对我说 :“ 我很喜欢你的讲话 。” 我感
到这是对我很高的评价 。 我也感到不少观众对我的
评述 , 表示 赞 赏 。 在画展中 , 艺术的灵魂常会遇到
知音 ! 这画展里 , 能触动参观者灵魂的作品还有很
多 , 如 《 象山庵 》、《 红军长征第一渡口 》 、《 侨墟楼 》 、
《十三 行遗址 》 、 《 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水口塔 》 、
《 日月同辉 》 等等,令我大开眼界 。很多参观者 ,
结合自己的心境 , 选择自己特别喜爱的画幅作为背

景,摄影留念, 谢教授对我们说 : “ 曾有很多人开
高价要买我的画 , 但我不卖 。 因为这些带有永恒纪
念的作品 , 一旦卖了出去 , 就没法挽回损失 。 ” 谢
教授的这种选择和做法 , 明显 地 表达了他是重灵魂 、
追求恒久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, 也通过 他画 作 的 具象
地来 体现在 他 对现实 、 历史的选择角度进行的构思
和运用笔墨上 。 这是对浮躁 、 急功近利 、 不择手段
地 去追求财 物 的人 , 一种很好的对照和很好的教育 、
示范作用 。 通过自然的风光 、 古代遗留的景物和经
典的故事 , 谢教授通过传神灵魂和画笔 , 进行艺术
的对接 , 让 瞬间见证永恒 , 使参观者超越了时空的
联系 , 激活 了人们的 灵魂 , 点燃起生命新的梦 。 这
也是 本 次画展的重要意义所在 。 事实充分证明 : 世
界因有灵魂,才有意义、才有崇高、才有真、善 、
美 ! 谢教授了不起 ! 因为您有博大的灵魂 ! 源自您
有高度的文化自信!
观看完画展 , 大家纷纷到新世界大厦正门拍照,
谢教授自然是核心人物 , 谢 氏 宗亲们和谢教授邀请
的朋友们纷纷合照 , 然后大家进行晚餐 。 象 这样的
宗亲会和画展合在一起 搞 活动 , 我与张曙会长也是

第 一 次体会 。 在晚宴上 , 我和张会长安排 坐在 宗亲
会会长 、 谢教授的第一席上 。 对晚宴的内容 , 方便
了我有更细致的了解 。 在美酒佳肴中 , 谢氏宗亲的
各位领导发言 , 内容涉及一年的活动情况和开支 ,
通过影视重点介绍了广东谢氏宗亲捐助全国谢氏
宗亲在河南省重建宗祠的情况 。 谢教授 作 了重要发
言 , 回顾和简约介绍谢氏历代的杰出人物和谈谈画
展的情况 。 也安排我发言 , 我代表国际顿悟书画家
联合总会 、 广东省典当行业协会 、 广东省传统文化
促进会书画家委员会 、 顿悟 书画派对深圳 谢氏宗亲
会和 “ 丝路 永恒 ” 画 展 的 热烈祝贺 , 我还重点讲了
谢教授的画作的原 创 性 与 行货的区别等等 。 然后 ,
大家边吃边欣赏各种文艺表演 , 原 唱 歌手也从远处
赶来表演祝贺等等 。 大家度过一个热烈 、 愉快的晚
上 。

第 二 天早上 八 点多 , 谢教授就给电话叫张会长
去吃自助早餐 。 早餐很丰盛,餐厅在宾馆的高层 ,
我和张会长边吃早餐,边用手机拍摄深圳的远景 。
我们差不多吃完早餐了 , 还未见谢教授到餐厅 , 是
怎么回事呢?张会长就打电话去问 , 谢教授说他的
脚有点肿痛 , 所以就不来吃了 。 我和张会长立即乘
电梯到了谢教授的房间 , 谢教授的女儿和女婿也来
了 , 看见谢教授的脚有点肿 , 但情况无大碍 。 我想 :
一个 八十三 岁的老人家 , 为了 画 展 , 整天 地 走来走
去 , 豁出命 地 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, 这种奋斗精神实

在令人感动 ! 张 曙 会长详细了解了谢教授的情况后,
立即决定送一台 周林 频谱医疗器给谢教授 ( 价格不
便宜 ) 。 这一路以来 ,张曙 会长与谢鼎 铭 教授交往
的每一个细节 , 都尽 显 师生之谊,令我非常感动 。
我在这里 , 也介绍一下我与张会长认识 、 交往的故
事和看法 :
张 曙 会长在广东典当行业 里 是绝对的权威 、 在
全国典当行业里也是龙头大哥 , 可以说无人不知晓,
朋友 遍布天下 。 这主要是因为他的资格老 、 精通业
务 、 有很强的组织力 、 活动能力 , 为人稳重 、 公道 ,
又是广东省典当行业 协会 的会长 、 同时又是中国典
当行业协会的副会长 。 每次典当行业开会 , 他都是
坐主席台的中间 , 讲话稳妥 、 得体 、 专业 , 他也参
加大量的其 它 的活动 。 如红 十字会的捐助活动 、 公
益活动 、 拍卖活动等等 , 他非常准确 、 有礼 地 正确
定位自己的角色 , 从不喧宾夺主 , 该是做主角时就
做好主角 , 该做配角时 , 就做好配角 、 或充当好后
勤工作的角色 , 每种 角色他都 拿捏得很好 、 做得非
常出色 。 他从来不会像有些人那样爱出风头 、 装腔
作势 , 拿着鸡毛就当令箭 、 或 扮 大款 。 张会长给人

的印象是一个敦厚的大哥 , 由张会长主持的会议或
聚会 , 他都是安排有真才实学的人来讲话 , 使人感
到不虚度时光和有东西可学 。 不像有些人嫉妒贤能,
害怕别人抢了自己的风头 。 这也使我想起 , 我经常
教育自己的学生 、 徒弟的话 : “ 如果你们讲话全是
别人已熟知的 、 或书本 、 网络上有的 、 人们都知道
的东西 , 还以 师傅 、 导师的口吻讲 , 一方面 是 浪费
别人的时间 , 另一方面是等于羞辱人家 , 明白吗?
我举个幽默的例子说明一下, 这 等于有人对你说 :
“ 急尿 , 别忘了上洗手间 ; 饿了 , 要知道吃饭 ; 1+1=2 ;
懂吗?这不是羞辱你吗? ” 我的学生 、 徒弟问我 :
“ 我水平不高 , 又要我讲话 , 该怎么办呢? ” 我说 :
“ 那你就讲自己的切身体会和理解 , 这是别人无法
代替的情景 、 内容 。 ” 张会长在这 些 方面做 得 比很
多人好 , 是综合水平的体现 。 由他安排的活动 、 饭
局 , 他从来没有让别人替他 去 结账 , 甚至别人安排
的活动 、 饭局 , 有时他为了减轻朋友的负担 , 主动
为他们结了账 。 他从来不占别人的小便宜 。 可惜的
是 , 有不少人不懂得感恩 。
张会长对我也特别关照,他知道我爱好书画 ,

他多次为我留下一些书画册 、 拍卖的资料送给我 ,
有好的活动 、 专题讲座 、 有些典当企业开业 、 或好
的饭局 , 常叫我同去 , 经常为我留上 、 或点上我爱
喝的酒 , 有时还送一两瓶给我 。 记得有一次他对我
说 : “ 你是伟人,你很多文章我看过,但是有些地
方写重复了,有时你讲话 , 也有点啰嗦 。 ” 我接受
他的批评 。 他还经常安排我在各种场合讲 讲 话 。 我
觉得他仿佛知道这样的名言 : 不让哲学家讲话 , 就
是对哲学家最大的羞辱 ! 我记得 , 不少人才学了几
天哲学 、 宗教 , 就对我说 , 教我哲学 、 宗教 。 也有
些人开才学了不到一个月的书画 , 就经常要我买他
们写的书画,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!
张 曙 当省会会长又是 兼 省会党 的 书记 , 长期都
有话须讲 , 自然就修炼出讲话的方圆和规矩 , 开口
能字正腔圆 。 我的讲话 , 则随 兴 发挥,性情流淌 ,
很多时没有按常理出牌 。 我也自知 , 有的场合是不
能这样的 。 而张曙会长 , 善于在各种场合 、 时段上
对自己准确定位,合符礼仪做好自己角色的事中 ,
显示出奉献的精神,给大家的印象是:很会做人 。
于细微处 , 知其待人接物的功力深厚 。 所以 , 我很

多时在讲完话后 , 就请 教 一下张会长 , 他都诚恳 地
对我的讲话进行点评,使我从中领悟了不少道理 。
张 曙 会长在我脑海里有很多精彩的细节 , 我在这里
就不一一列举了 , 大家也可从中 见 一斑而知全豹了。
……… 。
缘分这东西 , 非常之奇妙 。 有大缘分的人 , 是
灵魂的相遇 , 灵魂的沟通 , 灵魂的默契 , 灵魂的碰
撞 可 激射出灿烂的精神火花 , 正能量互补相长而不
内耗 , 灵魂相合去完成使命 ! 人与人之间 , 人与专

业之间 , 从 交往的艺术 , 到行为艺术 , 到艺术创造 ,
都离不开特定的 缘 。 为什么有些人 , 长期相处都如
同陌路人 。 有些人只是短暂的接触 , 就可以留下美
好的回忆 , 甚至是有着难忘的印记呢?从谢 鼎铭教
授 、 老余先生 、 谢 雯 女士 、 张曙会长的言行中 , 我
归纳出几点来 : 第一 , 具有高尚灵魂人格的人 , 他
们言行的每一个细节 , 都闪耀着人文的情怀 、 人性
的亮点 。 这类人 , 一相遇就产生灵魂的共振和形成
共鸣 , 就结上善缘 ; 第二 , 人格的魅力体现在长期
的修炼中所显示的专业水平上 , 并且形成独具个性
风格 , 所以能产生感动他人灵魂的力量 , 这 就是 感
动 人的缘 的基础 ;三, 他们早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,
用心学习 、 工作 、 生活 , 积聚了强大的正能量 , 一
起去为社会奉献出一份美好 !
以上就是我参观谢 鼎铭 教授 “ 丝路永恒 ” 画 展
过程的 所见所闻所想 。 我相信 , 人们可以从本文中
感受到 灵魂 、 艺术 、 人生 、 品格 、 缘分 、 友谊 、 家
国情怀 、 历史和时间的超越等里 的 有机联系和意义 ,
感悟什么是短暂 、 什么是长久 、 什么是永恒 !
(责任编辑: 詹邓 严建中 )




Niudao.TV  Design
咨询:13924016319|13922348713
关于我们           服务案例          新闻中心       在线商店